员工通道 ENGLISH

动态信息

(2024-03-29 生命时报)接种HPV疫苗 25岁开始早筛 治疗癌前病变 九成宫颈癌可预防

          日期:2024-03-29     来源:生命时报(肿瘤防治19)    作者:张宏伟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虽然凶险,但它也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可防可控的癌症。近期,《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宫颈癌筛查综述,详细阐述了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发生的病理机制,并指出青春期接种HPV疫苗,有助预防90%以上的宫颈癌前病变和癌症发生。
       2020年全球新发宫颈癌60万例,死亡34万例,分别位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第4位和第3位。其中,88%的新发和91%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 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显示,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我国2022年宫颈癌的发病人数15.07万,死亡人数5.57万,死亡率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第六位。我国宫颈癌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1岁,主要好发于2个年龄段,以40~50岁为最多,60~70岁又一高峰出现,且近年来平均发病年龄逐渐降低,有年轻化趋势。
       目前已经明确,在宫颈癌发生、演变的过程中,HPV感染是最为重要的环节。HPV有超过100种,能致癌的至少有13~16种,后者被称为高危型HPV。其中,16、18 亚型导致超过70%的宫颈癌,属于非常高危的亚型。女性的一生中,感染高危型HPV的概率高达70%以上,像性卫生不良、多性伴侣等因素,都可能增加HPV感染风险。大多数感染会在12~24 个月内自然消失,不到10%会最终发展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这是因为,除了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外,宫颈癌的发生还需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宫颈癌诊疗指南(2022 年版)》指出,月经及孕产因素、吸烟、口服避孕药、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长期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营养失调等,也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基于上述明确的病因,宫颈癌已成为唯一拥有完备的防控手段的恶性肿瘤,有望被彻底消除。目前,接种 HPV疫苗、筛查和早诊早治等完善的三级防控手段,已成为人类拦住宫颈癌的“三道关卡”。
       第一关:HPV 疫苗有效预防宫颈癌。接种HPV疫苗有助于预防HPV感染、癌前病变和癌症。现行指南建议,所有儿童在9岁时均可接种疫苗,13岁前间隔6~12个月接种2剂HPV疫苗13~26岁未接种疫苗者应接种疫苗;15岁及以上开始接种疫苗者,建议接种3剂。疫苗的主要作用为预防,大多数研究显示,14 岁前接种疫苗获益最大,随着年龄的增加,接种疫苗的有效性会逐渐降低,建议27~45岁的女性与医生商议后再接种疫苗。
       第二关:早筛降低终身患病风险。从HPV感染发展到宫颈癌往往需要5~15 年的时间,通过早筛,在细胞病变前进行治疗,可将宫颈癌终身风险降低到0.5%以下。宫颈癌的筛查手段主要包括细胞学检查、HPV 检测。研究表明,宫颈癌风险在30岁左右开始增加。因此,建议25~65岁的女性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筛查;高风险人群(既往有异常结果、有癌前病变或使用免疫抑制剂)需每隔1~3年筛查一次。现行指南不建议对以下无症状患者进行筛查:年龄低于21岁;无宫颈者(如子宫切除术后,但无宫颈癌或癌前病变史);年龄超过65岁且符合停止筛查要求。
       第三关:宫颈癌前病变能够遏制。通常,免疫系统会在数月或数年内清除HPV感染。如果感染持续存在,可能会导致癌前病变。治疗癌前病变的方法包括电切、消融等。临床上,通过消除阴道镜检查发现的病变组织,或预防性除去整个宫颈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接处组织,可以消除已经发生癌前转化的HPV感染细胞,降低宫颈癌风险。数据显示,电切或消融后,宫颈癌前病变在6个月时的短期复发风险分别为1.6%和2.9%,12个月时复发风险上升到3.2%和7.2%。因此,指南建议每隔3年筛查一次,直到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