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通道 ENGLISH

动态信息

实现了“零的突破” 医院援建永平县人民医院第一批医疗队凯旋归来

实现了“零的突破”
医院援建永平县人民医院第一批医疗队凯旋归来

       近日,援建永平县人民医院第一批医疗队辛卫娟、龚小会、谷守欣、刘丹阳、路耀军5位“80后骨干”圆满完成了“首次援建”任务,顺利归来。

       援助期间,为了融入当地,了解当地,寻求适合当地的发展方式,医疗队摸情况、写报告、拟制度,查缺补漏、扬长避短,队长辛卫娟、副队长路耀军带着队员们边做边学,开启了“沉浸式”的摸索。为了把上海的妇产科诊疗技术带到当地,他们手把手“传帮带”,帮助当地妇产科成功开展开腹瘤体减灭术、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剥除术、疑难全子宫切除术术前放置双侧输尿管支架术等新手术;完成水囊促宫颈成熟、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剖宫产时行改良B-Lynch缝合、宫颈探查术+软产道探查术、超声引导下的TAP阻滞技术、超声引导下的深静脉穿刺技术、超声引导下的动脉穿刺技术、脱落细胞学检测(TCT)等新技术,以及规范产科全身麻醉的实施、分娩镇痛技术的实施及分娩镇痛相关问题的管理。

       刚到永平不久,医疗队员就与当地医务工作者通力合作,使一位因“小肠不全梗阻”入院的“双侧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并第一时间完成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及时扩大手术范围,避免了二次手术,顺利完成当地医院妇产科首例交界性肿瘤诊治术。这也标志着当地妇产科的妇科肿瘤诊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让患者在“家门口”解决了以往需要到州级甚至省级医院才能解决的病痛。

       一位宫颈肌瘤达10cm的绝经后患者,因为肌瘤位置的特殊性,要进行全子宫切除,但手术可能会损伤输尿管,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队员们在术前预防性放置双侧输尿管支架,以减少损伤,这一当地首例疑难全子宫切除术术前放置双侧输尿管支架术,不仅帮患者看好了病,还确保了术后的生活质量。还有一名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最大肌瘤10cm,子宫如同孕3+月大小,手术刻不容缓。医疗队再次突破,首次在当地完成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剥除术,避免了开腹手术,大大减轻了手术带来的创伤。2022年2月底,双方医护人员又成功帮助一位足月妊娠合并大面积房间隔缺损的孕妇,平安渡过了剖宫产和产后风险期。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突破,造福了当地众多女性,医疗队把新技术真正留在了永平。

       半年时间里,医疗队参与了妇产科抢救共二十余次,并成立腹腔镜培训中心,一改帮扶前以开腹手术为主的情况,妇科手术微创比例大幅提升,基本达到95%以上。此外,医疗队也在不断向当地医务人员“输血”,开展了46次讲座,累计培训医务人员1690余人次。为了帮助更多山区居民和青少年,医疗队走出医院,去到村庄里、寨子里、校园里,为青少年及村民带去健康科普和义诊,累计覆盖1100余人次。

       永平县由于境内海拔差异大,地区性气温差异也较大,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之说。在感受西南风貌的同时,“水土不服”也在考验着队员们。

       “从上海来到云南,两地气候差异大,确实会有一些不适应,这半年里,发烧、感冒、拉肚子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大家毫无怨言。”队长辛卫娟说。每次下乡义诊,盘山公路是必备“项目”,虽然两个小时的车程不长,但足以让身体较弱的队员眩晕不已。但队员们依旧不忘援建的初衷,克服“不适应”,互相帮助,在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上来回奔波。

       滇沪两地深情相系,医疗队为永平人民带去健康的同时,当地医护人员也把爱心送往了上海。医疗队援助中期,正值上海疫情最艰难时刻,当地医院第一时间为红房子提供了支援,特地赶制了300包抗疫香囊,赠送给一线抗疫人员。

       7月3日,第二批援建永平医疗队接过“接力棒”,袁蕾、陆子阳、张乐、姜峰、李碧五位队员正式启程,续写新的援助篇章。

 

(文/辛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