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通道 ENGLISH

宣传教育

“保护性拆除”暴露文物保护“短板”

来源:新华网

■及时评论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声未了,网友爆料重庆的蒋介石行营也被拆了。当地文管部门回应称,这是“保护性拆除”,将在原址原貌复建行营。据悉,蒋介石重庆行营建于1935年,卢沟桥事变数月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在这里办公,蒋介石官邸也设在此。(2月14日新华网)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当地有关部门对于重庆蒋介石行营的“保护性拆除”所言非虚的话,该“拆除”行为和之前对梁林故居所搪塞式的“维修性拆除”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从正面意义分析,在一个出发点正当、经科学论证与评估之下的“保护性拆除”,将有可能实现之前的“原址复建,作为抗战历史陈列馆,对公众免费开放”的良好承诺与预期。然而,客观而言这样的“保护性拆除”并不能算是一种最好的、最妥善的文物保护方式。

  无论什么样的文物,一旦拆除或部分拆除,即使是“保护性或维修性”复建,其价值与内涵终归不如从前。目前,重庆的蒋介石行营状况堪忧,据称,该内部建筑保存情况并不乐观——这片建筑群曾为一家幼儿园与进城务工人员临时居住点,破坏比较严重,原本宽敞气派的一条甬道也被截成了三段。看来,实施“保护性拆除”确实已有必要。

  但任何一个关心文物及文物类建筑的人们肯定会追问,在“保护性拆除”之前的若干年在干什么?如果一个年限不并长的“文物”(行营建于1935年,距今不过70多年),如果在此前的几十年、十数年内能得到妥善的维护和保养的话,何至于此?恐怕也轮不到现在无奈之下的“保护性拆除”。就好比是一辆汽车,日晒雨淋、无人养护,等到问题严重要“报废”了才考虑“保护性大修”,这不是一种“失责”又是什么。这正是问题的核心,也恰恰暴露出国内诸多城市对建筑类文物保护的“短板”。

  城市的飞速发展和对GDP的过度追求,让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也严重干扰和制约了正常的文物保护的开展;另一方面,这类屡屡发生的“保护性或维修性”复建,究其本质又源于一些地方官员多年来尚未形成一种对文物文化遗产的负责心态。有可能很大一部分人打心里就没将这类文物当成最宝贵的财富。现实又是,等到一部分官员转变观念的时候、认识到文物保护的价值和未来的“含金量”的时候,可能已经悔之晚矣!

  所以,从对重庆蒋介石行营的“保护性复建”上,我们更应看到之前多少年以来一些城市对文物保护的漠视,以及多少年来在文物和文物保护上“欠账累累”。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看不到长期以来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滞后性”思维,如果不能从法律或制度安排上有一个重大的转变与突破,不排除仍然会有极大量“文物”可能连“保护性恢复”的机会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