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通道 ENGLISH

党务新闻

第三期“家国情怀·午间分享会”举行

第三期“家国情怀·午间分享会”举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历史,在党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共克时艰是每一段历史时期不变的主题。历史沿革的深处所焕发出来的坚强和不屈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午间一小时,学习不停步。9月16日,四史学习系列之第三期“家国情怀·午间分享会”杨浦院区教学楼一楼报告厅,院党委书记华克勤,副院长姜桦、朱晓勇及各支部党员、团员共计120余人出席了本次午间分享会。

主持人裴江南

分享现场

放射支部凌蕾:改进模式,用心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来自放射支部的凌蕾,用她的视角讲述了放射科抗疫的故事。影像资料作为抗疫期间患者排查的重要依据之一,而放射影像科医生就犹如临床医生的一双眼睛。疫情期间放射科CT的工作量、尤其是胸部平扫的月平均数量相对于往年翻了4倍。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在放射科主任、放射党支部书记张国福的带领下,科室很快调整了工作模式,将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模式改成了周一至周日7天、24小时无缝衔接的工作模式,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准确判断病灶,尽早给出准确的诊断结果,缩短患者报告周期,为患者的及时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急诊患者随到随做,普通患者采取了影像检查预约制,加强疫情期间的消毒隔离工作,避免人流密集,并建立专报小组,对于发现的疑似病例及时通报和跟进……多渠道多途径让检查更加快速高效。为保证两院区放射工作的运转,放射科的医务人员有时刚上完白班,立即又连上夜班,有时刚出夜班,又连上白班,两院区奔波,但疫情面前没有人退缩,正因为有了这群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默默付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最坚强的保障。

放射支部 凌蕾

妇科四支部陆佳琦:援疆经历,一段特别的风景

    妇科四支部的陆佳琦医生,讲述了自己在援疆期间的感受和收获。2018年8月,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选派至喀什二院的一名援疆专家,陆佳琦医生带着组织的重托、带着对援疆事业的忠诚,来到千里之外的南疆喀什,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援疆工作任重而道远,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援疆期间,陆佳琦医生积极开展临床新技术和新项目,致力提高科室微创手术数量与质量。一位塔吉克族妇女因“左侧卵巢肿瘤”入院,肿瘤直径达到16厘米,若按传统的腹腔镜手术,取出肿瘤的过程中,需要将囊壁分次取出,破坏其完整性,不利于无瘤原则,陆佳琦利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完整将囊壁取出,手术顺利完成,术后脐孔切口与肚脐天然皱褶重合,几乎看不到疤痕。援疆期间,陆佳琦医生多次参加基层义诊,到喀什市周边、阿克苏等地巡回医疗,将上海先进的医疗技术送到基层,同时,数次应邀到各县医院处理疑难病例,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及时解决疑难杂症,解除病人痛苦,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赞扬。在他的推动下,通过 “一对一”帮带,为当地的临床科研水平提升注入了持续的活力。他积极鼓励科室医生提升科研水平,在他的支持下,所在科室共计申请课题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SCI文章1篇。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红房子人一心为边疆奉献的专业精神,不只将技术带到了边疆,更将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带到了新疆。

妇科四支部 陆佳琦

陆佳琦带领当地医生开展妇科微创手术

妇科三支部丁景新:全力以赴,做一名纯粹的医生

    来自妇科三支部的党员丁景新医生以微创发展为开端,结合个人经历,介绍了自己在红房子成长之路上的经历与感悟。她轻描淡写地将所有的坚持和辛苦娓娓道来。即使是主治医生时常年坚持的2点起床看文献、查资料、剪辑手术录像”,也是一笔带过,唯让听众感受到的是从医路上的全力以赴和对恩师的满满感激。作为一名妇科医生,丁景新对妇科微创手术有着深厚的感情,从硕士导师、博士导师到临床工作中的带教老师,不同时期的领路人给了她无限前进的精神和力量。一个医生的成长是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临床诊疗能力的增长是需要时间磨砺,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唯有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华克勤教授曾是她当主治医生时的上级医生,为了能让丁景新医生快速掌握手术技巧、早日胜任工作,华克勤教授帮她拉过勾、扶过镜头;而那时身为临床副院长的华克勤教授,要兼顾临床和管理 工作 ,工作非常忙碌,华克勤教授总是冲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有时接连几天没有睡好,半夜又被抢救叫醒,第二天眼睛都睁不开了,她还是坚持与丁景新医生一起查完病人,确定哪些手术可以放手让下级医生去做,哪些手术必须自己上台,这才会放心离开。“遇到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非常珍惜” 。从主治医生到副主任医生,丁景新医生几乎每天早上都会7点就到病房,争取在主任医师查房前充分熟悉和了解每个患者的情况,为了节约时间,两院区班车上的时间也成了她学习的“佳期”,捧着密密麻麻记录着患者病情的小本子争分夺秒的查看,或是阅读临床最新的文献资料。所有的一切付出都是铺垫,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患者的健康。她所在的团队也打破了诸多妇科微创手术的记录。患者生命相托,医者唯有全力以赴,爱与责任不可辜负!她最后的总结和建议更是给在临床和科研奋斗的年轻医生注入了一股活力。

#丁景新医生总结的TIPS

1、天道酬勤,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

2、脚踏实地。临床医生就是要在病床旁边学习。

3、主治医师是最重要的阶段。珍惜每一个锻炼的机会,积极努力工作。

4、平衡好家庭和事业--离不开家人、长辈的支持。对长辈礼貌,学习一些沟通技巧。

5、注意倾听内心的声音、身体的声音。

6、我们是站在前人和老师的肩膀上不断前行,尊重患者、谦虚谨慎,心怀感恩。

妇科三支部 丁景新

科研支部郑煜芳:永葆初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古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来自科研支部的郑煜芳分享了自己做一名导师的心得和感想。2007年,在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和在耶鲁大学从事了3年博士后工作后,郑煜芳决定回国发展。虽然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到红房子医院,研究方向有了变化,但不变的还是教书育人的身份。科研之路漫长而辛苦,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往往就跟小象过河一样,啥也看不见,只能在导师的引领下前行,看不见前方的时候,学生难免会有各种困惑和迷茫,“办法总比困难多,越是困难越能锻炼能力。”这更需要导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育人更是育心,生病时嘘寒问暖,困惑时解疑答惑,颓丧时鼓舞激励,迷茫时指点方向……郑煜芳表示,当在红房子的第一名研究生顺利毕业时,内心激动而澎湃。俗话说学无止境,导师不仅要教学生做学问,更要让教他们树立良好的品德,书写出自己的美好人生的梦想和信念,导师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带领学生们一起朝着开悟的方向前行。这就是红房子一名普通导师的心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是她们,筑起了医学生培育的坚实大厦。

科研支部  郑煜芳

    副院长姜桦和朱晓勇对四位讲者的内容进行了点评,从西部边疆的医疗援助到抗疫的坚守、从引领学生的责任到一名医者的成长之路,一个个红房子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无不折射着她(他)们的“家国情怀”。“小家”筑“大家”, 红房子人以自己的信仰及担当,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时代同进步、与社会同发展。 

副院长姜桦做点评

副院长朱晓勇做点评

(文、图供/组织部 何媛)